观风月(赏诗阅文游西湖/苏小小三篇(二)/风月其人)

作者:访客 时间:2023年08月18日 14:45:48 阅读数:1人阅读

苏小墓上有对联,赞苏小小是“风月其人可铸金”。

历史上最早记载苏小小其人的是一本古代诗集,叫《玉台诗咏》,是南朝人徐陵(公元六世纪)所辑录的一本历代艳歌集(主旨是男女闺情)。其《卷十》中有一首名为《钱塘苏小小歌》的诗,只有二十字: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诗以第一人称“妾”来写,既然是“苏小小歌”,所以后人把此诗的著作权自然归于苏小小本人。从这首诗中,我们只可以猜想到苏小小生前是一个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可以拥有或乘坐油壁车)、有一定文才的(会吟诗)和追求自主爱情(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的女性。

宋代沈健的《乐府广题》曰:“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西陵在钱塘江之西。歌云‘西陵松柏下。’”

说苏小小是钱塘人,人们似乎都认可,南齐时的钱塘就在如今的杭州地界。

观风月(赏诗阅文游西湖/苏小小三篇(二)/风月其人)

连环画页《苏小小》

苏小小在南朝的诗集中是初次露面。历史进入隋唐后,苏小小似乎并不入盛唐诗人如李白、杜甫等人的法眼。中唐时期,著名诗人白居易做了杭州太守,钱塘县和西湖都属于杭州管辖,可能是白居易在杭州知晓了当地人代代口耳相传的两百多年前的苏小小故事,于是把苏小小当做了杭州乃至江南美女的代表人物,写入了自己的诗中,苏小小的名字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白居易有一首《杭州春望》诗,就是将苏小小看作杭州名人的,诗云:“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诗人列举了当时杭州的名景、名产、名人,其中的“苏小”是杭州的名人,自然也是杭州美女的代指。白居易将他的诗寄给诗友们如元稹、刘禹锡等人。刘禹锡还回了一首诗《白舍人自杭州寄新诗,有柳色春藏苏小家之句,因而戏酬,兼寄浙东元相公》:

“钱塘山水有奇声,暂谪仙官领百城。女妓还闻名小小,使君谁许唤卿卿……”

元、白、刘他们三人相互唱和的《深春二十首》诗中,其中白居易的《和春深二十首*其二十》诗:

“何处春深好,春深妓女家。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

兰麝熏行被,金铜钉坐车。杭州苏小小,人道最夭斜。”

此后的诗人们几乎都把苏小小认定为钱塘(杭州)人,有诗句为证:

“欲知苏小小,君试到钱塘。(唐*殷尧藩)”

“欲寻苏小小,何处觅钱塘。(唐*柳中庸)”从这些唐人的诗里,我们又知道苏小小生前的家乡是钱塘(现杭州),而且是个美女,她的身份或是妓女。但唐代诗人张祜曾作《苏小小歌》三首,题中的苏小小或是闺中美女的代指,是一个有着对郎痴心赤心的怨妇形象,诗中的比喻写得很妙,如十字街郎心四散,剪刀裁泪不会断,劈枣见赤心,诗云:

“其一:“车轮不可遮,马足不可绊。长怨十字街,使郎心四散。”

其二:“新人千里去,故人千里来。剪刀横眼底,方觉泪难裁。”

其三:“登山不愁峻,涉海不愁深。中擘庭前枣,教郎见赤心。”

一直到明朝,古人诗文里关于苏小小的生前形象只是钱塘美女、才女和歌妓的身份,仅此而已,未见其具体的生活故事。但苏小小死后或变鬼或变仙,依然是有鬼气或仙气的美女和才女。如上篇中李绅所记载嘉兴苏小小墓在“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还有张岱的描述:“葬于西泠之坞,芳魂不殁,往往花间出现。”以及上篇宋代那个司马才仲的故事,都是苏小小死后为“鬼”的纪录。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香奁艳语篇》记载了一则苏小小死后成仙的传说。当然传说中的仙是一个颇接民间地气的仙,是为“箕仙”,亦称簸箕中的女仙。故事中的苏小小已幻化为一个会吟诗作对的箕仙。说的是明朝的弘治年间,杭州本地著名诗人马浩澜因友人之约游西湖,至苏堤第三桥,马浩澜作诗:

“画舫秋风湖上来,水涵天碧浄无埃。一双鸂鶒忽飞下,千朵芙蓉相映开。

鸟似彩鸾亏宝镜, 花如仙子步瑶台。风光堪赏还堪赋,其奈江南庾信哀。”

马浩澜的友人也以其韵和了一首,两人吟毕,浇松而返。第二天,马浩澜又与王天璧游湖。这个王天璧精通箕仙术,每到吟诗作文遇到难题时,就用随身出行携带的簸箕求箕仙帮忙。马浩澜颇为好奇,就让王天璧把箕仙召来,不一会,簸箕里果然有动静了。马浩澜问箕仙尊姓大名,箕仙在簸箕中书:“有事即问,问毕告名”。马浩然说,我有一副上联是“捧瑶觞,北国佳人,一双玉手”,久未有下联,请大仙指教。只见簸箕上写道“趺宝座,南方大佛,六尺金身”,马浩澜等正惊诧于下联对得工整时,箕仙在簸箕上又刷刷地写下了一首诗:

“此地曾经歌舞来,风流回首即尘埃。王孙芳草为谁绿,寒食梨花无主开。

郎去排云叫阊阖,妾今行雨在阳台。衷情诉与辽东鹤,松柏西陵正可哀。”

诗成又写道“钱塘苏小小和马先生昨日湖桥所倡(诗)。”之后,簸箕便寂然不动了,马浩澜、王天璧两人相顾若失,莫知所以。传说中苏小小虽以箕仙出现,但依旧不改其才女的原貌。

到了清代的康熙年间,文人古吴墨浪子在其《西湖佳话*西泠韵迹》的小说中,才把一千多年前的苏小小生前故事说得活龙活现,但故事中的人物事迹应该大都是作者杜撰编造的,因为那些人物事迹在之前的古诗文中全无记载。不过,小说中苏小小的形象却被塑造得血肉丰满,吟风弄月,至少颇得文人们的喜爱。乾隆年间文人陈树基的《西湖拾遗*卷十五*苏小小慧眼风流》小说,几乎是《西泠韵迹》的翻版,只是在标题上强调了苏小小慧眼识才,资助穷书生的事迹。小说中的苏小小除了爱才慕才,无私资助书生外,其对爱情的自主和痴情,对美丽山水的热爱,对生死之观的豁达,对权势的不卑不亢等描述也颇得人们赞赏。

我觉得《西湖佳话*西泠韵迹》中关于苏小小风月其人的故事只是后世文人的小说家言。比如小说中也承认南齐时,“此时的西湖,虽秀美天生,还未经人力点缀,而道路迂远……”难以想象苏小小的油壁车可以在那时湖堤或崎岖的北山路上来来往往。而阮郁是前一天在西湖边遇见苏小小的香车,又听到了苏小小“结同心”的诗,第二天便“骑了青骢马,绕着西北湖堤,望着松柏郁葱处,直至西泠桥畔。”但南齐时根本还没有西泠桥啊。

当时的钱塘县只是吴郡二十一个县中(平均人口三万)的小县,钱塘县治可能只是一个小镇,这个小县人口或许比三万还少,所以西湖还“未经人力点缀”。宋朝诗人康与之《长相思》词“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 九里松的路,还是唐代袁敬仁刺史所修,比南齐晚了几百年!所以说南齐苏小小的油壁车在当时的西湖西北岸自如惬意地进进出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从苏小小死后葬在嘉兴的事实来看,我觉得苏小小虽是钱塘人,但生前的活动踪迹可能并不限于杭州,作为一个出了名的美女,她可能活动于当时远比钱塘要繁华的城市里才有可能乘坐油壁车出行,比如当时都城南京,或离南京相对近一点的苏州,甚至是在嘉兴,其生活的故事对于后人来说或永远是一个迷。